“南望今声”外语论坛系列讲座报道(十九)
2020年11月19日14时,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南望今声”系列讲座在北一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应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以“美国现当代诗歌的视觉美学”为题开展了讲
座。讲座由张峻峰院长主持,学院英语文学团队教师及研究生聆听学习并参与交流。
罗良功教授的讲座从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始,即“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吗?”意欲挑战传统诗歌批评方法,重新引起学界对诗歌的认识。罗教授的观点是:对于现当代诗歌来说,诗歌早已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因为:
构成诗歌文本的元素有语言符号、语言的物质材料,诗歌中的语言常常以非语言的规则被使用,其结果是诗歌语言的“非语言化”;
越来越多的非语言因素进入了诗歌文本,特别是在现代和当代。例如非语言范畴的声音、诗歌的排版形式、视觉形态等都成为诗歌文本的一部分,并且逐渐融入诗歌文本意义建构机制。
也就是说,诗歌文本不仅仅由语言构成,诗歌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相反,诗歌中包含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和视觉文本等三重元素,对诗歌的分析可以从诗歌的视觉维度,即绘画层面入手,也可以从诗歌的声音维度,即音乐层面入手。罗教授以艾米莉•狄金森、埃兹拉•庞德、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作为范例,解释了英美传统诗歌的声音驱动特点。诗歌的三重文本各自的建构策略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传统诗歌与现当代诗歌的美学分野,是对文学概念、文学范式和文学语言的突破。
二十一世纪的诗歌随着书写材料、电子技术等呈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而更加适宜使用视觉驱动的方式进行创作。罗教授为同学们进一步讲解了如何从视觉维度解析诗歌。涉及诗歌文本中一切可以诉诸于视觉或者能够激发视觉想象的因素,包括视觉意向、绘画技法、排版呈现、字体行距等都可以成为分析的切入点。诗歌视觉可以分为内在视觉呈现与外在视觉呈现。
罗教授强调视觉呈现仍是基于语言的物质性,诗歌视觉呈现的物质基础包括语言学转向、诗学革新和文化转向,其中,伯恩斯坦的“反吸收诗学”——使语言本身(视觉、听觉)凸现出来以阻隔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直接联系,最为大胆和激进的视觉驱动方法。
最后,罗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当代诗歌视觉美学特征,其表现为诗歌文本密度的增强,文字间不同介质间互动频率的上升,诗歌意义密度与质感不断的提升。其次,文字的声音介质与视觉文本形式互动增加了媒介形式的戏剧性,突出媒介间的对抗性,促进了诗歌的可吸收性。
在提问环节,罗教授就学生所疑惑的“反吸收诗学”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强调诗歌意义在于体验,声音、视觉要素以及其直观性和感性,强化诗歌的体验性,意义在于体验之中,过程及意义。
讲座最后以张院长的发言——诗歌是多元艺术的集合为总结,圆满结束了本次活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刻不妨在诗意中踌躇徘徊,让耳朵、眼睛去感受诗歌。
通讯员:何家雯、张璐
图片:吴锦文、郑春梅